星期一, 10月 01, 2012

《書活佳讀影會–智慧的心》學員心得


blog.163.com
學員一~雲鳳 .9.18


書中第31頁,「內在的自由:心靈的解脫」一節中,談到:「佛教裡千百種禪修法門與訓練目的,無非是為了喚醒我們內在心靈的自由。」個人想把這些內容設定為本書遠程或終極的標的,或可說,這也即是我們終生追求的,那個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吧!

但是,要脫掉心靈上所有的束縛,還它原有的清朗明淨,這麼抽象的意境,以及如此這般難如登天的任務,我們真的能做到嗎?其實,我還想要問,這個夢幻般的時刻,真的存在嗎?因此,因為想要找尋所有問題的解答,長久以來,我念兹在兹的,無不是,一心以趨向佛陀的教法,追尋覺知的道路,而努力不懈……

願在這期讀書會的首堂課程中,以此自勉,與您共勉!



    學員二~易蘭兒  降伏其心  2012.09.25 
深夜誦唸金剛經,心裡一片寧靜,再進熟悉的網站「當下的力量–心靈覺醒」瀏覽,一看到「書活佳讀影會」就被吸引住了,以前到禪修中心,只是行禪、靜坐、聽法師傳授佛理,從沒想過,禪堂中也可以討論讀書心得,不再拘泥於佛經的探討、正念禪修的訓練,而是將觸角延伸到心理諮商療癒的領域,於是在大惠師的鼓勵下報名參加了。

 上課前先閱讀指定書籍–「The Wise Heart 智慧的心~佛法的心理健康學」,傑克.康菲爾德著,內容豐富、敘述深刻,實際案例目不暇給。但可能是自己佛緣深、修行淺,又欠缺心理諮商的專業知識,因此閱讀迅速,卻過目即忘,只好在上課前,臨時抱佛腳,重唸一次,可惜依然無法體悟其中諸多道理,尤其是禪修療癒與佛法結合的部份,此刻就更期待讀書會的來臨了。

第一次週二讀書會有事缺課,真有「殘念」之感–ざんねんですね!第二次終於親眼目睹大惠法師主持讀書會的歷程,一窺佛法心理健康學的堂奧。

一上課先靜坐,讓我們從職場、從家裡、從外面趕過來的心沈澱下了,兩聲清亮的銅鐘敲開今日讀書會的序幕。大惠法師先請今晚初次加入的學員自我介紹,也要原來的學員述說當下的心情,輪到我時,氣氛已熱絡了,於是我輕鬆地吐露期待上課的心思,吱吱喳喳講完後,法師彎眉瞇眼,微笑地提醒:「妳還沒說妳的名字呢!通常忘了介紹自己名字的人,常常是花比較多心思在照顧別人上,而忽略自己……」,心裡突然有種被雷打到的感受,平時自己不是都在忙著照顧別人,而忘了觀照自己嗎?!天啊!法師怎麼雲淡風輕地就看到我的習氣與盲點呢?讀書會還沒開始,法師已經當頭棒喝、即時開示了,今天皮要繃緊一點兒,不然會一直被雷打到……

暖身動作結束,以為法師要講課了,沒想到他居然說:「上次我解釋很多『智慧的心』一書的內容,這回我想換個方式,讓學員們多發言,達到讀書會分享討論的目的。」噢!不!敬愛的法師,上次我都沒聽到耶,心中有一大堆疑問,還來不及提問,您就要我們報告了,這下死定了……

還好法師還算善良,先詢問大家對於上次的範圍(第16章)是否有問題,有位大學生把握機會提問,問道:「在第108頁中,作者引述赫胥黎的文章內容中一句話:『……追求永無止境的進步是惡魔的計劃……』,為什麼說是『惡魔』的計劃?」,立刻獲得師姊的回應:「這整句話是強調活在當下的意思。」
賓果!真是厲害,馬上有了答案,法師目光掃視了一圈,期待腦力激盪,可是答案都被師姊講完了,我們當然就沒戲唱囉。
突然靈光乍現,看到同頁另一段話:「……智慧告訴我們,『擁有』只是短暫的,我們並未擁有我們的房子、車子或孩子,我們只不過跟它們產生關係。愈是緊抓著我們『擁有』或占有的想法不放,就會活得愈不快樂。」,於是分享腦海中浮現了金剛經的文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其實我們都無法擁有任何人、事、物,遑論時間、空間!人們抓不住任何的一刻,如果你以為那一刻擁有了什麼,是實相,也是虛空,「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想以我的功力,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才能「見如來」,可是隨著年歲增長,漸漸體悟到有些「相」是虛妄。

剛報告完上面靈機一動的心得,又有學員提到「擁有」與「失去」的相對論,真是禪機處處。法師聽完,不加評語,偏頭問那位首先提問的大學生,對於我們的解說是否理解了?這位年輕的女孩點頭回答:「我聽懂了,也很贊同,我覺得世間很多東西都無法掌握、相信,連愛情也是!」
噢!怎麼才二十歲出頭如花般燦爛的青春,就不相信世界上有愛情,還沒享受人生,就幾乎放棄愛情!是幸還是不幸?忽然耳際迴響起羅大佑《戀曲1980》的一段歌詞:
「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
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
姑娘妳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
今天的歡樂將是明天創痛的回憶,啦啦……
親愛的!莫再說你我永遠不分離。」
原來羅大佑在二十幾歲也就悟到愛情不等於永恆,聚散是必然的過程,人無法擁有「愛情」、「伴侶」……,想必他也認同傑克.康菲爾德的心靈體驗:「『擁有』只是短暫的……」。

法師說他要給我們一個思考方向,把我從羅大佑的歌拉回現實世界:「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論,說明人類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感情的需求、自尊的需求以及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我們都無法『擁有』,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追求?如果不追求,我們如何滿足馬斯洛所說的人類五大需求?而在追求工作、感情、權位的過程中,是否都與人類的『貪欲』有關?」

好問題!提到「貪欲」,就聯想到佛法中說的「貪嗔痴慢疑」,都是負面的字眼,也是有待修行的習氣,似乎都必須被丟棄、割捨、放下,可是如果不去追求、執取,人類生存的意義何在?科學家如愛迪生者流,歷盡千百次實驗,發明電燈,也算是蠟燭照明之外的貪求嗎?革命家如 國父流血流汗犧牲性命、追求自由民主、推翻滿清、建立民國,所為何來?

學員們紛紛表示看法,認為需求、欲求、追求、貪求,層次並不相同,不宜等同觀之。這個區分劃得巧妙,誰說學佛一定要放掉一切?基本「需求」要先照應,其次對於「欲求」也要理解,再理性面對,而在「追求」的過程中,要找到心中的尺,分清楚界線,過了線就是「貪求」,活在貪求中,不斷執取,永遠不會快樂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