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音尊者5月29日慈悲開示如何觀樂受及捨受,先摘要昨日所說的觀照苦受,重點如下:
1.有忍受力才能觀照,如果沒有,就不要觀照。
2.身體不緊繃,身心放輕鬆。
3.《那拘羅父經》,要先拋開我想、我的這個觀念。
4.《無我相經》對名法、色法如實了知,沒有我在主宰,有生滅、有因果。
5.不能期待苦受趕快消失,
6.不能用對付的心態觀苦受,
7.心態要正確,為了如實了知觀照苦受。
苦受,再進一步觀察,會有表層或深層、一個部位或是四處生起、微小或非常廣大、突然生起或漸進、熾熱或是冰冷、堅硬或笨重、銳利或痠痛、全身麻痺或筋骨拉扯等各種感受。
深度投入觀察, 到無法可忍,疼痛不堪,耐受力不夠的時候,就要改觀腹部起伏或出入息,打起定力的基礎,再轉觀苦受,這就是轉換式的觀照。
如果有耐受力,可以保持一個距離,有時用穿透深植植的觀照,遠近的調整,不行時再回到腹部起伏,增加耐受力,待強大威力消退,客觀如實地觀察(如果以主觀/我的方式會更痛)。 添加我的這個元素,主觀的觀照,以我感受到、我身體感受、那個部位,會更加感受到疼痛。因為打坐久,難免阻塞、血管的循環,會有酸痛的苦受呈現。
就在《相應部》的《箭經》裡,箭穿刺肉體的苦受。一個伐木者砍木頭時刺破腳,他折斷樹枝,想挑掉芒刺,但這個樹枝斷了,留在皮肉裡面,造成二次傷害。 凡夫身體痛,心也會痛,因為有我的主觀意識, 色身加上內心的痛,會強烈的痛,但聖者身體痛,心不痛,只有一次痛。
如果希望苦受會消失,樂受快到,反無法脫離,會更為痛苦。 智慧的聖者,會拿銳利的樹根,挑出芒刺, 他沒有抱期待的心和希望苦受立即消失,樂受來。 一位禪者,智慧會跟著苦受的前、中、後階段,過程中不添加我的意思,明明沒有我的痛苦,隨因緣觀照,拋開我的執著、我的意思,面對苦受,耐受力會增加的。
班迪達大師用打仗的三種戰術,來描述如何面對苦受:
1. 我們面對敵方,評估知道我方兵力為數少,觀苦耐受力的正念、精進不足,無法面對,就由他去疼痛吧! 就觀腹部起伏,由他去,不觀照, 如實了知敵我落差,就不觀照苦受,回到腹部起伏或出入息。
2. 我方兵力少。對方為數多。就打遊擊。如果得逞,就去觀照;如果對方太強,就躲起來, 苦受強試著觀照,但保持距離,如果太強大,就趕快返回。有時觀照,有時回到出入息,回到腹部。用客觀的方式,當個旁觀者觀照,這是一個打開涅槃的門的鑰匙,就是觀苦受,區別名法及色法,和自己區別開來, 因為這個苦跟其他的目標所緣非常的不同,其他目標所緣是游移不定的,但這個苦呢,非常的強烈,很收攝心,可以培養定力。有生、有滅、有時維持相當久,這忍受的耐受力,可以觀照苦受。
3. 對苦受耐受力,可以運用的第三種是衝鋒陷陣,攻掠敵方,直面打仗,對苦受觀照,正念、精進力、定力提升。
在《定經》佛陀對諸比丘實踐定禪,有定就能如實了知,有定力可以實踐定禪、剎那定。 每個人不同,有時觀苦受會消失,可以超越苦受,苦消失樂生起,心識有生滅,這個受是一切心所,只要有色身,它會短暫的消失,又會再來。
接下來我們講觀樂受
首先先講修行注意的事項。我們這個修行毗婆舍那vipassana是對五取蘊的觀照, 還有奢摩他samatha就是定禪。
五取蘊就是色、受、想、行、識的取蘊。 接下來我們講四念處跟五取蘊的關係,這個色就是身隨觀念處, 這受隨觀念處就是苦受、樂受、捨受的受, 這個識 ,有眼識等眼、耳、鼻、舌、身的識,觀照內心就是心念處, 另外想、行這個取蘊就是法念處。
身念處,在《大念處經》有14個內容。
1.一是定,巴利語anapana安那般那。
2.四威儀,就是身念處,在出入息,行、住、坐、臥。
3.是正知的章節,從細微動作觀照。
4.作意厭離,對三十二身分觀照、厭離。
5.作意界,也就是四大/ 四界,地、水、火、風的觀照。
馬哈希系統是觀腹部的起伏,風大的特性, 安那般那是出入息。
6.墳塚9項,6到14共有9種觀屍體演變的過程。
禪法的選擇,要選跟自己相應的。我們提到緣起法,無明、行、識 。生命從無明開始:
1.如果愚痴比較重或尋思者(想像力思慮多的)專注在出入息,anapana。
2.三十二身分,可以觀墳塚9項,可以破除貪跟嗔。
3.信心有智慧:如理作意,可以觀四大。
我們在《清淨道論》有提到7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及智見清淨。
戒清淨:居士的五戒清淨。
心清淨:作持戒及止持戒。不犯應作未作及應遠離未遠離的罪過。這個anapana出入息是守這個觸點, 不是跟著氣息觀,來覺察這個氣息的前、中、後階段至結束。作意四界在《清淨道論》的《大疏鈔》,四大展現特性、獨有的特性,即自己擁有的特性就是自性相, 自性是空,沒有我的主體,空缺我的主體。
在《相應部》的《大品相應》注釋書有一句,修四界剛開始很痛苦,很像引擎發動四大各種折騰,強大的痛苦,所以心裡要準備好。
提到vipassana毘婆舍那,觀禪的部分,有分色業處跟名業處:
1.色業處:觀照色取蘊。
2.名業處:就觀照受、想、行、識的取蘊。
色法28種先掌握這些觀念,到能夠觀照到,對四大如實了知本有的特性,生與滅,無常、苦、無我。如果定力足夠,全身都可以觀察,會有12種現象。
在《發趣論》
1.觀察四大之一,就會同時觀察到其他的三大, 俱生緣、 相互緣及依止緣。
2.覺察到三大,就會觀察到另一大,因為它是俱生的,同時生,同時滅。
3. 覺察到二大,也覺察到其他二大。有俱生、有相互、有依止,就會支持其他的兩大,也會覺察到。
如果我們觀局部時,可能只有觀到8種,因為地大的特性是兩兩一對,有3對,還有火大也是1對,所以12種,減4種就8種,我們觀頭和觀腹部起伏,只有觀到8種,但從頭到腳可以觀到12種。我們先說一下四大的地、水、火、風有哪些組成:
1.地大有6種,就是硬、粗、重、軟、滑、輕。
2.水大有2種就是流動和黏結。
3.火大有2種只有體溫,冷熱。
4.風大有2種就是支持跟推動。
我們觀腹部的起伏,從風大的推動,如果有定力也可以觀察到地大跟火大,有笨重、有輕盈、有冷、熱的特性。我們心清淨,鍛鍊專注在一個所緣目標,心清淨是其他清淨的基礎。
QA環節
Q1. 想請問在班迪達大師的三種戰術,在如實了知的部分,怎樣去判斷用哪一個戰術,可以避免誤判、提高判斷的正確性? 如何確認自己的定力是否足夠?
A:定力不足用一二,定力足的話用三。
短程培養定力從15分、半小時到1小時,在小參作會報,當然選錯策略的結果就會很不好,同時也要看禪師是比較像父母、將軍等,這個在實修的時候可以討論。
Q2.有點困擾的是在觀察觸跟受的部分,是不是要按照順序觀察呢?還有就是在觀鼻息的時候,覺得腹部起伏很劇烈,那怎麼觀察會比較好?
A:受在《六六經》所說,六根門、六所緣相會會形成識,如眼門跟色所緣會有眼識,三個交會會產生觸,之後會有受,如苦受、樂受跟捨受。但也不一定要依循這個順序,觀察在明顯處即可 ,有些行者的識比較明顯,有的是觸比較明顯,有的是受比較明顯,都不同,不用管這個順序或分析,找一個明顯的目標就好。
定力依領域是要觀察到名法跟色法的自性相,知道因果,可以看到無常、苦、無我,這三法印。沒有到行捨智之下的智慧,就觀察明顯的目標所緣,才會進步,但是在行捨智之後,因為諸行法平捨,要觀察細微的所緣目標。
我們下一次會說明實修上困難的部分,並依經典的順序再來做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