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20, 2012

四念處學人如何開展道情

 1991525
 日期:
        下午二點半
 地點:台南農校草坪
 出席者:(許士群、蔡錫涵、侯碧霞、蘇文郎、林錦池、謝美惠)

 許士群:我們今天要談的是,四念處學人如何開展道情這個題目,大致上分作三個部分,一部分是修行團裡面個人對個人互動的狀況;一部分是個人對這個小團體互動的態度;最後一部分是這個小團體對其他團體互動的態度。請每個人都發表自己的意見。


 侯碧霞:個人有四點看法,第一點是同修之間應以修行的立場彼此增上,而產生一種自覺覺他的互動。第二點別人發現自己有情緒或盲點的時候,同修給予我們回饋時,應以如實之心來接受回饋而不應採取逃避的態度來拒絕回饋。第三點是說當同修之間如果有人因互動而產生溝通不良,這時其他同修應主動,適時的替他們排除不良的情況,協助他們重新搭起道情的橋樑。第四點就是說應彼此關心同修之間的經濟生活及身體健康狀況,不只是在修行方面在個人生活方面都應該彼此互相關心,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蔡鍚涵:在談這個題目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人我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以我為中心,那我周圍的人到底跟我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的建立就是所謂的「互動」。這個互動關係的建立,是由意願來推動,而展開關係的過程當中一定會發生種種的負面的問題,當我們面臨了衝突,面臨了負面情緒產生的時候,我們如何開展道情來化解這個危機,這是重要的課題。另外,在整個互動過程當中我們所要發揮出來的開展道情基本上是一種關懷,關懷本身是一種悲心、悲願的展現,假如不是悲願推動的話,我們開展道情可能都會有阻礙。

 蘇文郎:同修之間的互動我認為大概要有人較主動,主動的培養對我來講是一個需要訓練的項目。

 謝美惠:我感覺個人對個人的互動,我現在是比較沒有時間,對於團體的互動我認為大家應該多多參加團體的活動,有互動才能增加道情。

 林錦池:如何開展道情我認為有兩點,一、個人對於個人的互動能夠的話,儘量利用打電話或者有空閒的話儘量去找同修互動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我認為個人對個人互動是比較方便,因為大家都還在剛起步的階段,很多事情都不太喜歡公諸大眾,個人對個人的互動就比較不會有隱藏的東西,所以如何開展道情,我認為還是儘量由個人對個人的互動去下手。那個人對個人互動久了之後,很多本身內在的問題能夠掌握了,個人對團體互動的態度就比能夠抓住重點,儘量能夠坦開心胸,互動中,看對方到底所面臨的環境,因緣條件是怎麼樣,來了解他,看他到底是需要什麼,來幫助他,解決他的難題。

許士群:為什麼要以「道情」這兩個字來形容同修之間的感情,主要是說人是有情眾生,那修行應該是除了讓我們本身能夠理智以外,感情也要達到一個飽和點,以那份情感為基礎來與人互動的這個行為,可以稱之為「道情」。

  修行基本上應該是越修越有感情的,那是去除冷漠疏離的結果。每一個修行人,不管是對個體或團體來講,他應該是盡其在我,隨順因緣來展現及提供他自己的能力包括為人處事以及所知所見。

  所謂的隨順因緣當然不是指說有也好沒有也好,而是說要去醞釀所有可以達到的因緣,然後做多少算多少,而不是說採被動的方式、冷漠的態度或者是說以不變來應萬變。做的過程中也許會碰到一些困難,所擬定的計劃表,也許沒有辦法按照理想來達成,在這個時候是觀照自己,不讓自己起煩惱或情緒,這樣子才叫做隨順。

  從隨順開展道情是有積極的意義,另外展現無我的道情,應努力消除主宰欲。基本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不要主宰別人,也不要有被主宰的心態,如果有主宰別人的心態,那他所展現出來的性格會比較有霸道,會使人不願意親近他,而那喜歡被主宰的人,他就有依賴感,凡事依個人信仰或崇拜為背景,那這樣的話,他所展現出來的性格就比較不會開放。不管喜歡主宰或被主宰都要極力消除,才能使道情真正的開展。

  每一個個體應該是要有一個觀念,他是整個人我之間所有因緣促成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個理念的話,他不可能展現無我。張大卿老師講一句話,他說所謂的主宰就是說我就等於因緣,我就是因緣那我要決定一切,事實上不可能,你改變你自己,只能使團體的互動會有些微的改變,而無法全部改變。你只是因緣的影響面的一部分而已,不可能全然來決定因緣,基於這樣的態度,我認為每個個體應該是在互動的時候時時察覺自己,你要了解你的心態到底是怎麼樣,你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凡事以自己的利害關係來當出發點,當然是不好的互動關係。

  如果我們每個個人與他人之間都有互動關係的話,在跟另外一個個體或者團體互動的時候,都能以團體的立場來考量,二個人互動就以二個人為團體來考量,三個人互動以三個人來考量,團體與團體之間互動的時候以所有跟這個互動有關係的對象、個人或是團體來當事件考慮的因素,那互動起來的團體或者是對象所開展出來的道情效果一定非常祥和、有效率而且是彼此之間互動的非常好。

 林錦池:對於如何去發展道情,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要互相信任。站在一種大家互相信任、互相體諒之下,道情才能夠開展出來。

 許士群:剛剛談到信任感,我想到一個衝突的問題,人與人之間會衝突是因為立場的對立,而立場的對立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見解觀念上的對立,另外一方面是利害關係的對立。

  觀念上的對立來自於對人、事物的看法,比如說,像要不要辦一個生活營或是一個對外的活動,任何一個團體的人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會鼓掌叫好說好好的辦一下;那有的人會認為說最好是少惹麻煩;那有的人是站在一種樂觀其成又不急不徐的態度,那這都在在展現每一個個體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樣,它背後有一些習氣都不一樣。

  另外一個是利害關係,那利害關係有一種是財務上的,另外一個是面子問題。有的人會認為說某一句話會讓他沒有面子,或是說讓他個人失去尊嚴,有的不會認為說面子沒有沒關係,有錢就好,而有的人寧願花很多錢而把面子買下來。事實上金錢跟面子是兩回事,人應該學會什麼事情都把它個別化,金錢歸金錢,面子歸面子,在一個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團體,它的每個個體的習氣展現是一定會有,那我想要如何來解決這個衝突,就是彼此的包容力。

侯碧霞:我個人的感覺一個團體辦活動,那團體是一個蠻大的因緣,我們個人是團體的亦因緣。那就修行團體而言,每一個人應該是會內觀自己這個小因緣,還會去觀察這個團體的大因緣,所以如果說一個團體辦活動的時候,大家應該要撇開自己的一些利益衝突,然後以團體的利益為著眼點,這樣對於策劃規劃的人做起來才會較順手,推動起來也才不會有挫折感,如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個人利益,而沒有顧及到團體的利益,那麼就不會很如意的展現團體要進行的工作。像這次舉辦生活營,我所擔心的倒不是我在策劃過程中的那些事,而擔心的是如何使每個成員都有那份參與的心,把個人的利益撇開,而以全副心力來參與團體的活動,這樣這個團體才會有的心力。

 謝美惠:我個人的看法是不管是個人對個人或個人對團體的互動,在被別人回饋或給別人回饋時,時時察覺自己,不要有情緒,這一點相當重要。雖然有時候蠻難的,但這就是我們儘量要去修行的地方,時時提醒自己。

 蔡鍚涵:剛才我們談了很多在團體中相處的態度,就是說應該學會去包容、互相的信賴等等,但是我個人的感覺是說在基本觀念上我們必須要去承認人間的生態,就是說一群人當中,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差異性。有的人在某一方面比較熱誠,有的人就會比較冷淡,有些智商高一點有些低點,但是並不見得就表示這些反應或智商差一點的人就比較沒有熱誠或者意願,但是因為習性的關係,我們不能要求在團體當中的每一個人做得都是一樣的,做到相同的程度,我想基本上很困難。這一點我想吉美(侯碧霞)的感觸最多,她總是覺得很多人的表現好像不是地想像中那麼完美,其實要每個人達到她理想狀態中的完美,基本上是非常困難,這是我個人的感覺,不知道吉美感覺如何?

侯碧霞:以我個人來講,我的能力也不是很好,我倒不是說每位同修的能力要有多高,而是說在做事的時候大家是不是用了心、盡了力,在個人與團體的利益二者選擇上,是否以團體的利益為著眼點,這是我比較關心的。

  蔡鍚涵:剛才所談的有兩個問題,第一點就是說所謂的用心、盡力這兩個名詞基本上是很抽象的,而且有程度上的差異性,妳認為的用心、盡力跟我認為的用心、盡力不一樣。第二點假如說對方的用心、盡力跟你的不一樣就是沒有達到妳的程度的話,那妳怎麼辦?妳如何去調適自己?我想談到這邊,我們又回到主題,那是一個展開道情最好的時刻,不要因為說他們沒有達到,妳就跟著起瞋心,這就完全錯了。

許士群:任何團體都有心態不一樣的人,所以叫做眾生,而在不同眾生習氣之下,我想保持一份定力是很重要的,不要讓自己因外境的影響而有所情動,或是情緒化的展現。

  我又想到一個團體互動的問題,就是直心,對個人來講,那是在展現自己能力的時候,應該是直接了當的講我可以做什麼,不要隱藏自己的能力,也不必膨脹自己的能力,有五分的能力就講五分,有十分就講十分。那在團體規劃工作來講,所謂的直心,應該是任務分配的明確化,計劃的條理化。這樣同修在修行上、道情上有可資遵行的理路,而團體也有成長的機緣。(本文孫申娥整理)

    (摘自1991.8.《新雨月刊》第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