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 Kornfield是當代美國著名的禪修老師兼心理治療師,曾經接受過南傳佛教僧侶的洗禮,在禪修上有極深刻的體驗。他融合禪修與西方心理治療娓娓道來的心靈智慧,對現代禪修與追求心靈自由者,像是一口鳴鐘,敲醒著沉睡的深沉意識,深深打動了我。由於對其著作的熱愛,將於9/18<二>晚上開始為期五周的舒活讀影會,以Jack Kornfield最新著作-智慧的心,為導讀內容,期許藉由讀影會的交流互動,激盪出生活智慧的火花!
有些人經歷傳統心理治療之後,轉而求之於禪修方法。 他們雖然發現心理治療是有效的, 但其有限性促使他們追求精神的修鍊。而我恰好相反, 我是從泰國和緬甸道場所提供的訓練中獲得極大的利益之後, 發現兩件值得注意的事。
第一件是,我生命中絕大部份的難題, 即使是深刻的禪修也無法觸及到這些困難像孤獨、親密關係、工作、 童年的傷痕以及各種的恐懼。
第二件是,我停留在亞洲期間,遇到過幾十個西方的出家眾( 還有很多東方的禪修者),在他們的生命裡, 許多人並沒有受益於禪修。 很多人具有深度創傷、神經失調、恐懼、憂傷, 而時常用精神修鍊來掩蓋或逃避他們有問題部份的自我。
當我回到西方研究臨床心理治療,並開始教打坐時, 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來參加為期三個月的禪修學員當中, 至少有一半的人不會做簡單的「直觀」(bare attention)練習, 因為他們負荷了太多未妥當處理的哀傷、害怕、 創傷以及過去未完成的心事。
我也曾經觀察過最成功的一群禪修者── 包括資深的禪宗和密宗徒眾── 他們都已到達深度的禪定並且對無常和無我有深觀。 即使經歷過很多次密集式的禪修, 他們中大部份的人在生活中仍繼續面臨著相當大的困難和明顯的執著 ,以及無法處理的意識問題,像害怕、工作上的挫折、 人際關係的傷痕以及心靈的閉塞。
他們不斷地請益如何將佛法實踐在生活裡, 並繼續回來禪修班尋求幫助和治療。但是靜坐本身強調專注和放下, 它往往提供了一個隱藏的方式, 一個將靈性與身心痛苦徹底分離的方法。
這些問題也存在於大多數教毘婆舍那的老師,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二十多個最大的禪修中心當中,無論是禪、
有助於我們修行的幾點結論是──
(一)對大多數的人們來說,禪修並非萬靈丹。
(二)我們對整個身心各種不同區位的覺察是呈半局部性的。
只有當我們願意直接將注意力投注於每一個痛苦的角落時,
(三)禪修和精神的修鍊很容易被用來壓抑和避開情感,
我們必須正視整個生命並問自已,「我在那些領域是覺醒的?
(四)心理的成長有好多領域(如哀傷和其他未了結的心事,
面對我們生命中這些艱難的層面,不能只是將它冠上「 個人的芝麻小事」而一筆勾消。佛洛依德說, 他要幫助人們好好地去工作、去愛他人。假使我們不能好好地相愛, 在世界上做些有意義的工作,那麼我們修行做什麼用呢?
禪修在這方面的確有所幫助。然而假使你靜坐了一段時間, 發現仍有心事尚待解決時, 就應該去找個好的治療師或尋求其他方法,把這些問題弄清楚。 當然,也有很多素養平庸的治療師以及技巧有所瑕疵的諮商法, 正如學習禪坐,你必須尋求最好且有效的方法。
很多超越了四、
最佳的治療法,正如最好的禪修法, 乃是運用覺察的方法去治療心靈。 它不太把重點擺在關切我們的往事,像害怕、 執著以及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上面,而是引導我們在虛妄錯覺、 執著和不必要的苦惱區域中產生覺醒。 透過某些超人格心理學的方法, 有時候可以深刻地體驗到無我和去掉執著。
(五)這是否意味著心理治療可取代禪修呢?絕對不是!
任何階段的修行都必須具有禪修的基礎, 方能逐步去體驗過去心靈的傷痕和家庭往事,而由其中大捨大離, 乃至於體驗空性,接著才能再度面對更深層的隱密性的問題。
在整個修道次第中解決所有這些層次的問題是有可能的。 唯一需要具備的是,必須有勇氣去面對整體所呈現出來的艱難。 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找到深徹的治療——為我們自己, 也為所有的人類。
簡單的說,我們必須把我們的慈悲擴充到所有的生命中。
(本文譯自Jack Kornfield:Even the Best Meditators Have old Wounds to Heal.《Yoga Journal》September / October 1989)
註一:原文Meditation,義含冥思、靜坐。
註二:德國心理學家Reichian發明的一套呼吸治療法,
註三:一種藉沙堆遊戲的心理治療法。
(1991.7.《新雨月刊》第47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