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13, 2012

禪修團體互動的重要性

facebook.com
 早期修行團體不僅提倡精神生活的實踐,亦重視對生活哲理的討論與批判,透過彼此互動的過程觀察、分析與綜合問題癥結,再修正目標與方向,使事與理相輔相成,落實於生活實踐的歸向。
        此種交互對話辯證修行的概念,在西藏的辯經仍可見。而明法比丘生前的著作亦提出相似的見解~

張慈田著<明法比丘>
    語言是一種工具,釋尊(釋迦牟尼佛)介紹他的修道方法和證道內容,都少不了它。經典上偶然出現「不說話」的說「法」,它的本意只是不要有言(理論)無行(實踐),不要誤解為悟道要進入一種無心的神秘境界。

   一個完全不懂佛法的人,而想問道、修道,完全可用釋尊及其弟子所採取的面對面交談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如《四念住經》所提示的:七天至七年),幫助他完成解脫道。在釋尊的時代可能,現代也可能。關鍵在如何去辨識善知識、佛法及精進修持。

    人的思想,不管自覺或不自覺,經常是混亂、衝突和矛盾的,因而對人、事、物的判斷、處理,就出現多重標準或前後不一致。佛法的目的,無非在徹底清除人的三毒,而達成了五個世界(生理、感情、理智、意志、意識作用)的最佳寧靜及諧和狀態。

    你如果想逆著習氣、剎住放縱而修行,參與佛學討論會是必需的,雙向溝通的討論會比參加佛學講座重要,這樣更能幫助你上道。討論方式是各個提煉出修行心得,談(觀照)到細微處,把思想上不清不楚、混亂處,整理為語言,讓同修來整頓你的五個世界。談論的重點不在談得「高深」,不在談到「不可說」,而是談出你日常生活中,六根對六境時,三毒如何生、住、滅,把三毒的根源觀察清楚了,並發願拔除它。

    對話討論方式是自有佛教以來,最實際、最具力量的「修道」方式,這種方式是需要大力推介的。禪宗很吸引人的師生對話方式也是由此得到靈感的。從言語上自觀觀他在感受上是否執著(離開了無常觀),是否有主宰欲、自我中心(離開了無我觀),觀念上是否跑出無因無緣、非因計因(不是真正的原因誤以為是真正的原因)的非緣起的見解,都需由語言來審察。

(1987.3.《新雨月刊》第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