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10, 2022

美國 傳音尊者Sayadaw Ashin Ghositabhivamsa 慈悲開示-如何觀照捨受2022/07/24

 

傳音尊者在台灣時間724日慈悲開示如何觀照樂受、捨受,先複習昨日七清淨之行道智見清淨,生滅智微弱及成熟階段、十雜染,細說壞滅智至隨順智,並說明四十行相之10種無常 、25種苦及教導四念處禪修之行禪。

 

十六觀智之觀照,壞滅智至審察智

壞滅智:勝義,行者心中枯燥,禪師可以鼓舞,禪法進展,所緣境壞滅。所緣目標及能緣的心都不斷壞滅,在思惟智經歷過。

理論:舍利弗無礙解道

「緣取色所緣(聲、香、味..所緣)的心乃生了又滅。

已知其所緣後,數次觀察其(觀照)心之壞滅。

 

實踐:觀照名色法所緣,觀照到所緣滅去及自己能緣的心滅去。

怖畏是驚懼,是感悟隨時面臨到死亡的驚覺。

怖畏智到過患智進展時程看行者,有的一支香的上下,或兩三天。

怖畏智、過患智及厭離智三階段皆以壞滅現象呈現,主要差異如下:

同一種

五蘊壞滅

階段

行者感受

比喻

怖畏智

心中感到怖畏

 

過患智

了知五蘊法過患、短缺、不足

枯竭感受,厭倦、乏味,不想觀照

厭離智

幸福感消失,沮喪、氣餒

釣魚釣到毒蛇,看到真面目不想要

有的行者體驗到一、二及三種差別。

 

思惟智時苦受多,從生滅智到厭離智苦受少,但脫離厭離智後,苦受再次捲土重來。疼痛、痠麻、繃緊生起,會觀照這些現象,這兩種苦受觀照不盡相同,前期苦受性質,此次苦受一節節滅去,是有勘受力能觀照。

 

內心躁動不安,一再觀察所緣、能緣,想擺脫動盪不安,到欲解脫智。

 

欲解脫智,從口頭說到真實性、渴求,想求解脫到達涅槃。如同瞭望台高處遠望,想到涅槃境界。當下觀照所緣目標,觀照到無常、苦、無我,到達審查智。

 

審查智,以欲解脫心態,再次觀察,仍然是觀察到無常、苦、無我,欲解脫到審察智是連貫的。審查智的苦受強烈,更清楚。不論如何觀察仍是無常、苦、無我。

 

《無礙解道》,四十行相,五蘊是無常,

經典慧品第九正觀論,和實際現象(修行)不同。

1.無常10現象:

次序,無常、禍、動、毀、不堅固、變壞法、不實、無有、死法、及有為法。

無常(極度毀壞)、毀(壞滅破損)、不無有(以前以為實有、興盛)、有為法(業、因、時節、食物)

 

死法(小規模死法,所緣目標瞬間滅去,大規模死法,生命告終),莫哥禪師說,可面對小死,才可面對大死。

2.25種苦:

名法、色法生滅逼迫之苦。樂受,壞苦,捨受,諸行行法,有生有滅。觀察五蘊的苦如下:

 

說明

慢性病

罪惡感

疼痛

穿身,苦不能逃避,觀察它;一旦換姿勢,無法觀苦的真面目

觀察為疾病

近距離傷害

怖畏

危難,五蘊觀照至怖畏

災害

 

虐待

五蘊不值得執取

無護

沒有任何保護

無安處

沒避難所

無歸依處

不是歸依處

殺戮者

五蘊的追殺

 

罪根

五蘊之苦

過患

短缺

有漏

諸漏的流漏現象

摩羅

死魔、煩惱魔迫害

生法

五蘊生起,非我意思呈現

老法

日復一日衰老、老去

病法

面對病的破壞,對苦觀察

愁法

對擁有者憂心重重

悲法

失去親屬悲傷難過,其實離開的人比親屬更悲傷難過,離開是確定的,但無法用言語表達,不知去哪裡?

惱法

悲傷至極點

執取煩惱法

對五蘊透過邪見,執取煩惱

 

 

 

清淨道疏鈔5魔羅,煩惱、死亡、天子、五蘊(生、住、滅)、及勝省魔羅。我們成為惡魔的食物,用五欲誘惑我們,如色所緣、美好聲音。

 

行者要將上述無常的10行相、苦的25種行相背下來。緬甸三藏高僧要背20本經書。

 

經行:

路,平滑道路、不惡臭要透氣。

身體和頭挺直,不俯,頭擺正,

兩手不下垂晃動,雙手扣於身前或身後,雙手不抱胸前,避免心游移;心專注雙腳,膝蓋以下

這根據目犍連尊者所說,心不四處遊移

守護諸根,如眼根,頭擺正,眼看正前方往下6英尺,若有聲音、味道皆沒聽到、聞到,保持專注腳下。

 

選好道路時,站立先,不立刻起步,

站立1覺察內心生起想經行的動機,生起風大,風大推動其他色法,有經行動作,2觀察推動現象,風大,3觀察風大外的地大、火大,腳移動時笨重、輕盈、熾熱、冰涼,連帶其他色法都要觀察。

 

如初學者觀察不到動機沒關係,經行心要專注到腳移動現象,被推動,往前移動現象,心不是注意到標記的左右步。

邁步不要太大,距離一腳掌即可,右步移動著地,左步沒有移動,才能培養定力,否則心動盪來回。右腳邁出心注意右腳,左腳邁出心注意左腳,除推動現象,注意著地是否有堅硬現象,初學者在一個步伐當中,觀察到其中一項即可,觀察到堅硬,就有觀察到其他特性。

有人認為馬哈希行禪從左右步到提起、推前、放下,自己定力就提升,其實光左步右步也可以培養定力,如定力不足,走提起、推前、放下反不穩定,走左右步一次性覺察其中特性即可培養定力。

 

 

文字檔僅供參考,若有訛誤煩請告知以利修正,並以錄音檔為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