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09, 2012

創造力真的重要嗎?

blog.yam.com
最近準備考試看到一篇談到創造力對學習的重要性,內容提到傳統智力測驗並無法真正測出一個人真正的智商,現代有一取向是 Sternderg <史坦伯格>所提出的觀點,認為智力應同時注意到一、實用智力:指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的能力;二是創造智商:即J統合不同觀念而成為新的洞察力與創造力;三是組合智力:即評估問題後形成解決問題之策略的能力。這樣不同的觀念打破以往只重視學校紙筆測驗與填鴨式的教學態度,讓學生可以多元發展且畢業後更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深受歐美教育重視。目前台灣亦逐漸注意此一模式,期望對台灣教育界與家長們注入一新的活泉。
以下是摘自~ 親子天下雜誌34期的相關文章~
英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執行長專訪: 學校要培養發明工作的人


孩子現在準備的功課未來可能是無用的知識 ,保羅‧寇拉的專訪帶我們深入英國改革教育的初心。

保羅‧寇拉(Paul Collard)領導的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CCE)從二??二年起和英國中小學合作超過八千個創造力教育計畫。CCE合作的學校,以偏遠和學習落後的學校為優先。透過把藝術家送進學校教室,為傳統的學校教育創造新的火花。學校、老師、藝術家和學生一起探索新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感受知識和生活的關聯,把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學生,釋放學生的創意,讓學生感受成功的經驗,建立自信心。CCE近年來藉由英國的成功經驗,協助拉脫維亞、澳洲、捷克、荷蘭和韓國政府導入創造力教育的改革。

Q:為什麼此時此刻為教育注入創造力這麼重要?

A:世界變得很不同了,有兩個很大的改變。一個是知識的中心改變以前,沒有廣播、網路、電視……什麼都沒有。學校是唯一可以學到知識的地方,所有人必須到學校來學習知識,然後才有能力去工作。

現代小孩腦袋裡裝了滿滿的知識到學校。他們不需要被塞更多知識,而是需要學習處理五花八門的知識。

第二個改變。根據英國的官方統計,目前在求學的孩子,未來離開學校時的工作,有六成現在還沒有被發明。學校無法教孩子未來需要的技能,要教給小孩的是協助他們,讓他們擁有學習的能力,而不只學一個技能,因為現在學的工作技能,等到他們畢業工作時可能已經消失。未來他們的世代來臨,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比方說,現在多數人都有 iPhone,你可以用一點點錢下載 app,全世界現在有成千上萬的人投身設計 app,聚集起來,是一個龐大的產業。但三年前這個產業根本不存在。這是孩子未來面對世界的樣貌。

我可以理解台灣的父母很關心孩子的前途和成績。花費很多錢補習,讓孩子通過考試,考上好大學。因為台灣的父母相信,考上好大學等於得到好工作。但是父母忘記現在的「好工作」,等不到孩子長大。小孩現在考試和念書準備的功課,未來可能是無用的知識。

Q:你為很多國家教育機關擔任顧問,提供英國創造力教育經驗。這些國家現在共同的難題是什麼?

A:傳統的工作迅速消失中。未來的年輕人必須有能力發明工作,政府有責任,幫下一代準備不同的教育系統,以培養這個能力。這樣的能力包括好奇心、想像力、挫折復原力、團隊合作等。

但是我們長期研究卻發現現有的教育制度,正在把學生的好奇心拿走、把學生的想像力拿走……

和許多英國的學校合作時,都做同樣的研究。我們到學校把老師們找來,問老師:學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挫折復原力、團隊合作是否重要?所有老師幾乎都同意,這些都很重要,是所有學習的基礎。和老師溝通後,請老師回學校觀察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好奇心?對什麼最有好奇心?上什麼課時最有好奇心?

這個研究的結果,每次都一樣。兩週後,老師回來告訴我們,學生們都不好奇。為什麼?因為在學校根本沒有時間問問題,沒時間孕育和珍視他們的好奇心。學校總有太多進度要趕,太多課程要教。

所以你看,小孩進入學校的時候充滿好奇心,經過幾年,我們教他們不要好奇。

Q:老師和家長該怎麼幫助孩子?

A:你必須創造機會,讓他們可以練習。也必須告訴他們,我們很珍惜這些特質。

我觀察過英國普遍學習有困難的學校,都有一個共通問題,就是學校裡有太多的「教」,但是太少的「學」。老師總是要把學校填滿教學,但不理會學生有沒有真正學習。應該每一個作業、每一個科目都要問:為什麼要學?學什麼?因為核心是學會怎麼學,而不是學會知識和課程。

Q:台灣的大人往往會擔心沒考試孩子就不學?你怎麼看待考試?


A:學校是學習的地方,需要評量學習成果,也就是考試。但紙筆考試實在是太單一了,以前只有紙筆這樣的工具,現在有更多工具,應該要發展更多元的評量。

我們常用容易評量的素材做為考試的標的,放棄很難評量的部分,譬如,好奇心、挫折復原力等。但是,很難評量,不是說不能評量,而是我們必須去想要如何評量,因為這些能力對孩子的未來很重要。


真正的學習─專訪英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執行長
2012-01 親子天下雜誌31
二○一一年底,世界教育研究學會在台灣中山大學舉辦的年會論壇中,特別以創造力和想像力為主題,揭櫫未來學習最重要的兩個核心。論壇也特別邀請英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CCE,Creativity Culture and Education)的執行長保羅.寇拉(Paul Collard),來分享英國正在進行的學習革命。

英國政府投入兩千九百萬英鎊的預算(約台幣十四億元),支持由CCE主導的創造力教育計畫。目前為止,全英國已經有八千個該中心和學校合作的創造力教育計畫,涵蓋了近一百萬個英國青少年。

CCE也和澳洲和韓國政府合作,提供創造力教育的經驗和顧問。

在台灣,創造力教育常常被當做是資優教育的一個重點;但在英國,卻是補救教學的新主流。
這一代的孩子和父母輩不同。他們的未來,沒有太多已經準備好的工作等著他們畢業後來應徵。他們必須在離開學校後,自己創造工作。更諷刺的是,很多父母和師長現在積極幫孩子準備的工作能力,可能等到他們二十五歲時,工作已經消失了。

這樣的轉變,讓教育系統變得很困難。因為工作根本還沒有被發明。老師和父母無從預測,更不知該如何幫孩子準備。

也因此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教育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發展孩子創造的能力。讓他們未來有能力發明新工作,因為未來的世界不需要「找工作」的人,但需要「創造工作」的人。

CCE一直努力的方向就是希望,不管在校內或是校外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釋放孩子的創意,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經驗。我們在各式各樣的計畫中看到,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讓孩子感受到知識和生活的關聯性、讓他們得以主導、參與學習的過程(engaged)、發現學習的樂趣、進而建立自信。

看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分析。學校花了很多的心力教科學,希望培育很多科學家。但是,從PISA的研究中看到,很多科學成績很好的國家,學生對於科學知識的興趣卻很低。又日本和韓國的學生,科學能力排名不錯,但自信卻是倒數。

韓國和日本的學生覺得自己很笨,因為若不是這麼笨,就不必上這麼多課、補這麼多習。PISA也做了科學評量成績和青少年自殺率的關聯分析,同樣看到日本、韓國和芬蘭這三個科學評量優等生,卻都是青少年高自殺率的國家。

看到這裡,做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應該思考:我們希望培養科學家,但是到頭來,卻是強迫孩子學習「過去」的知識。不但無法為未來做準備,而且還讓孩子不快樂、剝奪了他們的自信。

我相信,創造力的學習是一種真正的學習。舉例來說,當我們教科學的時候,常常是先跟孩子說明公式和原理是什麼。然後,做幾個實驗來證明這個公式和原理的正確性。想當然耳,孩子會覺得這樣的學習非常無聊。

但是,創意教學或是創造力的學習,則是反過來。先讓孩子做實驗,讓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歸納」出原則和原理,然後再讓他們印證標準答案。也就是說創造力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學生主導」。

把「學」的責任交給孩子

要釋放創造力,關鍵就是父母和老師要把責任轉嫁給子女,不要把「教」的責任攬在身上;而應該把「學」的責任放給孩子。創造出一個空間,在這空間裡,孩子有自由學習和犯錯的機會。這樣孩子才可能釋放創造力。

CCE的成立是為了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問題,但我們不是透過傳統的方式——把學校教過的,再教一遍的「補救教學」。我們採取的方式,是透過藝術的活動,把傳統學習轉化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

例如,去年有一個在小學的補救教學計畫。這個小學位在經濟弱勢的地區,很多家庭都是隔代教養,學生普遍的學習動機低落。我們說服學校老師把預備興建教室的計畫,整個交給學生主導。小學生的思考很天馬行空、很抽象。一開始,他們希望新的教室是一座海灘或是城堡……後來的共識是決定買一台小飛機改造成教室。分配下去,不同年級的學生有不同的責任,高年級要負責跟當地政府申請,讓飛機教室符合法規,他們要填寫很多的表格和撰寫公文。要買飛機時,大家上網搜尋,最後在eBay買了一台小飛機。

飛機買來以後,需要重新裝潢,飛機的裝潢非常專業,小朋友也在網路上找到一位專業設計師。他們寫信給設計師,說明自己是一群小學生,正在設計新的學校教室。後來這位設計師願意免費幫他們設計。這間小飛機教室,最後成為地理教室,因為可以隨時「飛到」他們上課的地點,下課時再飛回家。

這個新教室計畫的起點,是識字計畫,目的是要改善學生低落的識字能力。

父母需要觀念革命

過程中,學生必須填很多的計畫表格。但是他們一點也不以為苦。而且你會發現,平常學校的學習,孩子回家根本不會告訴父母。但是當學習變有趣的時候,他們回家就會滔滔不絕。

這個計畫的第二個重要目的,是讓孩子有夢想的勇氣。我們看到許多創業家,他們的成功不在於有很棒的點子,而在於有信心把狂野想法付之實踐的勇氣。這些孩子在過程中,肯定了自己有能力實踐想法,他們永遠不會忘記這樣的經驗。

我們的做法不是增加學校的授課時數,或是改變課程,重點在於改變教法。譬如,有一所中學的學生,科學成績非常糟糕。我們協助學生把學習的課題,編寫成一個劇本。學生在過程中,討論基因問題的種種道德和價值選擇的不同觀點。他們發現這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道德和法律交織的複雜議題。課程中,各種角度反覆思辯,這群放牛班學生,有了機會理解科學和生活的關聯,更啟發了好奇心。後來學生學力測驗,在全國有非常優異的表現,證明了一旦孩子吸收知識,就可以學得更快。

許多亞洲國家的父母都是在考試制度中長大。

但是,若我們誠實面對自己,問自己,求學過程中哪些課堂學習讓你印象深刻,甚至對現在的自己有很大的幫助?大概很少。而且成年後,回頭去看,很多學習根本只是浪費時間。這一代父母和子女的鴻溝會愈來愈大。其實,我們需要針對父母推動一個很大的觀念革命運動。讓父母和教師理解,我們幫孩子準備的可能是一個即將結束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和內涵。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