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06, 2012

正念禪修的另一種省思

      最近與同學一起至某機構帶領偏差青少年團體,這也是我初次的體驗,覺得很新鮮,很特別這些小朋友在一般家長或某些人眼裡或許是不聽話且叛逆的壞小孩.在接觸後卻發現他們其實都還是塊未經雕琢的璞玉. 團體裡看到他們頑皮過動的外表下, 還不失其赤子之心.瞭解這些孩子家庭背景後,發現他們大多是家庭失功能,缺乏父母關愛,渴望被愛的一群. 心想若我像他們這麼小就失去家庭溫暖, 我會活的比他們好嗎? 還會有機會繼續升學或走助人專業嗎? 一連串的問號與感觸縈繞心頭. 總覺得政府對於這些偏差青少年或弱勢團體的照顧還有極大改善的空間.~

       在帶這些青少年團體裡, 我教導正念禪修,發現他們有一些過動傾向的小朋友,無法閉起眼睛跟自己相處, 眼睛總是東張西望, 事後跟他們聊過後, 才發現他們大都沒有受到家人適當照顧.   甚至父母都離異且不知去向, 他們有很多的擔心與焦慮.  其次是機構為了訓練這些青少年專注與自制力, 每週晚上會固定讓他們靜坐四十分鐘至一小時, 過程中要求非常嚴格,比起密集禪修
團體絲毫不遜色. 而且禪修裡無人指導其方法, 成員只能咬牙艱忍度過這地獄般的磨練, 我看了只能無奈地搖頭, 這樣的課程或許立意雖善 卻無形中促使小朋友對禪修產生莫大的畏懼與抗拒, 舒適平靜的禪修卻成了令人痛苦的體罰. 事後我調整禪修方式與其私下談過後, 讓他們採用自己覺得最舒服的姿勢與自己相處, 觀察呼吸與身心, 他們有些人開始靜下來,不再躁動~

    從接觸這些機構後,不難發現政府機關對於這些偏差小朋友管教方式,還是停留在三四十年前體罰及打罵教育, 相信不打不成氣的迷失中. 對於極需被愛與關懷的小孩, 非但沒有給更多的愛栽培與教導 即使給予全部的愛都未必能彌補其生命中的匱乏), 卻容許機構用最原始以暴制暴的管教模式,也讓人想到電視媒體常看到的一些教育者用最糟最差勁的教育-"體罰"學生,在蔡順良老師的客體關係裡他提到說: "若一個老師只能用體罰與打罵方式教育小孩 那他是沒有資格當老師的", 而這些機構對待小孩的方式,應受到嚴格檢討與糾正.  許多學者都認為今日這些小朋友無法獲得有效引導, 明日社會就將付出更大且更慘痛代價. 個人也呼籲佛教單位除了急難救助的助人或傳統利他事業外, 能多將助人志業的觸角延伸至這些弱勢團體, 例如遲緩兒, 問題青少年, 家暴或受虐兒, 偏差行為青少年等族群. 這些人若受到良好輔導,才能有效減少社會許多悲劇的發生, 我們生存的依報世界才能朝向人間淨土的社會邁進.  

1 則留言:

  1. 確實,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會發現很多的不得已. 若能透過禪修及關懷給予啟發,相信他們的人生會有不同的景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