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28, 2011

佛法與西方心理學的相遇

 隨著資訊發達,地球村的概念,宗教的互動與修行方式之相互學習亦更加緊密。身為佛教出家眾的我常思維,該如何面對或汲取此一浩瀚且多元複雜的知識與觀念? 著名的美國禪修老師與心理治療師傑克-康菲爾德(Kornfield)說過,修行想得到身心自由解脫可以從二個路徑下手,一是深入經教理論與密集修行,亦即由上而下的方式;另一是由下而上,也就是直接從日常生活境緣、人際關係的修煉。而西方心理學正好可以輔助後者!
   
早期西方人心理學常被批評缺乏心靈的深度,隨著許多心理學大師的努力與接觸東方靈修,演變今日另一新起勢力---超個人心理學,(而個人亦將知見心理學、家族系統排列等探討靈性的心理學歸為此系統)。東方靈修主要源自印度教、佛教、中國道家等修行方式(當然還有其他宗教),而許多基督教心理學者亦整合其牧教之思想概念,發展為其獨特之心理治療模式。
   
 當初接觸超個人心理學時,內心有二種聲音,一是覺得其治療模式是如此特別與神奇;另一聲音是他可視為佛教的修行方式嗎?前者如同許多參與者一樣,確實帶給自己很多的幫助,療癒許多平時個人修行無法洞察與整合的議題;後者則是與其他道友常討論與思辨的部份!吾將此分為三個部份來理解:一是思想信仰體系、二是心理療癒部分、三是心靈覺察方面。

一、思想信仰體系
    當自己陷入知見的困境時,常會思惟何以佛陀當初訪視這麼多修行者與學習其他修行法門,仍覺得非究竟法,而另外艱苦六年的苦行與思惟?我們都知道佛陀於菩提座下證悟,找到真正解脫的方法,而這解脫的方法也是唯一涅槃的道路!這樣的修行與真理,有著與其他宗教「共」與「不共」的思想體系,此體系即涉及修行的目的地,當我們對自己的架構清楚時,其他的觀念或方法才會有系統的整合進來,而不致於錯亂!即佛法說的「擇法眼」。吾人亦相信再好的法都不一定適合全部套用於每個人身上,所謂弱水三千,某些人可能只需取一瓢,也因此可以避免落入全有與全無的概念,毫無撿擇地完全吸收或完全排斥!

二、心理療癒部分
當我上工作坊時,我慢慢釐清知見心理學的療癒對吾個人人際關係、過去創傷經驗有很大助益。許多心理學研究也認為欲達到自我的超越或是身心的解脫,生理與心理的需求不容忽視,當基本需求獲得滿足後,精神心靈的超越才更能容易實現與達成!而太虛大師也說過「仰止為佛陀、成道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因此若我們人格不健全或是難以統整,就可能需要先以心理學的療癒輔助了。

三、心靈覺察
    在西方將禪修的觀照概括分為專注式與洞察式,吾認為POV其身心覺察與體驗的部份,屬於後者--洞察式的禪修,即將心全面敞開與接納,去體驗與經歷過程裡所發生的一切,若我們在過程中能用有意識的心,清楚覺知與觀照所發生的一切現象與變化時,就會與止觀的修法雷同,其主要差異在於止觀或四念處修法落實於八正道與三法印的思惟與修法上,及其觀照更加細膩、嚴謹與有次第性。
   
 佛法與西方靈性的思想觀念從其信仰信念、定義的不同而有差異!吾學習尊重之!吾常從佛教三法印去檢視,佛教的「無我」與一般所謂的「大我」是很不同的,此正見我認為特別重要,尤其在修四念處時,佛法知見教理與實修實證環環相扣,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可惜在北傳佛教因時代與文字隔閡,教理與實證兼顧者少矣!故接觸南傳四念處禪修後,深覺受益匪淺,如今又因接觸POV,再去看佛教經教,就更清楚其相融與相異之處,更珍惜佛教修行之浩瀚與精緻,學習將吸收的養分,滋潤自己與分享他人,成為修行的增上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