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29, 2013

內觀方法釋疑


問題一

問:若尚未廣學「阿毗達磨」(Abhidhamma)和「緣起說」(paticcasamuppada),就直接修習「毗婆舍那」,是可能的嗎?
  
答:依據《貪盡小經》(MN 37),如果知道:真實存在的,只不過是「名」與「色」而已,且它們皆是無常、苦、無我的,那麼, 即使未具備關於「阿毗達磨」及「緣起」的知識,也可以修習毗婆舍那。

至於「緣起」,需要了解的是:沒有「我」、「人」,只有因果關係而已。禪修者並不須
詳細地學習十二緣起支、二十種行相等等,否則,尊者周利槃陀伽就不會成為阿羅漢。尊
者周利槃陀伽,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也還無法記住一則僅由四十四個音節所組成的四句偈
 ;更別說是詳細地學習「緣起」與「阿毗達磨」的知識了。但是,當尊者周利槃陀伽觀察
一塊白布擦拭的情況,唸著“去除塵垢,去除塵垢",只花了一個早晨,便成為阿羅漢。


另外一個例子是,古代的優婆夷.瑪蒂迦瑪妲。她向來不曉得自己所供養的比丘是怎樣修
習佛法的。但是,當她從比丘那裡學會了禪修方法而在家中自修之後,便證得了「阿那含
果」。她比自己所供養的那些比丘們還要早證得聖果。顯然,這位優婆夷並沒有機會學習
「阿毗達磨」和「緣起」的知識。經典裡還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如
果禪修者在老師的指導下,持續觀照當下生起的身、心現象,即使未學習「阿毗達磨」與
「緣起論」, 也能夠成就「毗婆舍那」。 (◎摘自馬哈希尊者的《緣起講記》)

 問題二

問:尊者車那(Channa),是在學習了「緣起」之 後才證阿羅漢。這又怎麼說?
答:有些老師認為,若人不依他們所教的方式來學習「緣起論」,似乎就不可能圓滿「毗
婆舍那」修行。這樣的說法,真可說是在滅禪修者的志氣、破壞佛陀的教法。他們將《蘊
相應.車那經》(SN.22.90)做為其主張的依據。

這部經記述,佛陀入滅後,尊者車那必須受到「梵罰」的處罰(受「梵罰」時,會被其餘
比丘孤立,得不到他們的教導)。後來,他謙遜受教,思惟一切五蘊(色、受、想、行、識)
的無常、苦、無 我。但是因為我執根深柢固,他無法真正了知「無我」。 他感到困惑,
害怕會發現「我」並不存在,心想著:若不是「我」,會是誰在作業。如此,他陷於我見
之中。注釋書如此解釋:據說,尊者車那雖曾修習毗婆舍那,卻仍未能「把握諸緣」。這「無力的毗婆舍那」,不但未能去除我執,反而在他想到「諸行是空」之時,引生斷見與擔憂:害怕「我將斷滅、消失」。這裡「無力的毗婆舍那」,指的是「想像式的毗婆舍那」,並非靠著觀照剎那剎那生滅的現象而修得的「真正的毗婆舍那」。 這類「想像式的毗婆舍那」,在注釋書中,被稱為「無力的毗婆舍那」。真正的毗婆舍那,是有系統地修習「名色辨別智」、「緣攝受智」等。如果說,毗婆舍那只是較羸弱,但仍是真確的,則會稱為「稚弱毗婆舍那」,而非「無力的毗婆舍那」。若是屬「無力的毗婆舍那」,那麼就萬萬不該說「沒有緣起法的教理知識,就不應禪修」這種話,來令正在緊密觀照名色現象、修習真正毗婆舍那的禪修者感到氣餒。若人說這樣的話,他就是在毀壞「佛陀的教法」(sāsana)

        觀照當下生起的身心現象乃至定力增強時,禪修者開始能夠辨別「身」與「心」的差異。然後,逐漸地得以了知現象間的因果關係。例如,「見的心」是「眼」與「色塵」接觸的結果;「聽的心」是「耳」與「聲音」相遇的結果;因為有想走的動機,才有走的動作;
若未正念觀照,執著就會生起;因為有執著,所以會想行動來滿足執著;因為善行,所以
能享受善果等等。

        接下來,禪修者能了知無常、苦、無我。若未先了知因果法則,就不可能了知無常等。所以,[若實際觀照當下的身心現象]即使在禪修之前未詳細學過「緣起論」,禪修者也不
會像車那尊者那樣,對無我感到困難。後來,車那尊者在聽聞阿難尊者所教導的「緣起」,去除了他的困惑後,證得阿羅漢。所以,就算禪修前需要教理知識,禪修者若在老師指導下禪修,也能依老師的開示,獲得所需的知識。實際修習的期間,若禪修者有任何的困惑、疑問,都可以請問老師而獲得解決。所以,若禪修者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禪修,他完全不需要擔心教理知識是否足夠的問題。如果他仍擔心,就照我所說的去試試看。

        我們的結論是,若知道一切身心現象皆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樣的教理知識便已足夠。另外,注釋書也說,若聽聞過四聖諦,就已具有所需的教理知識。依據《清淨道論大疏鈔》,若人學過只有因與果存在,就算已具備足夠的「緣起」知識。即便之前從未學過,禪
修者開始修習後,將能知道:存在的不外乎是受因果法則支配的無常、苦、無我的身心現
象;而禪修的目的,就是要了知這些身心現象的本質。因此,若跟隨一位老師學習,便能
夠獲得所需的教理知識。  ( 摘自《具戒經講記》)


問題三

問:需要完全依照佛典或所聽聞的義理,在知識上分析、辨認名、色和它們的無常等性質
嗎?
答:有些人認為,觀照當下生起的名色現象,仍不足以引發毗婆舍那智。只有在知識上分
析名、色、及它們的無常等性質,才能滿足他們。事實上,知識上的分析,並不是親身的
體驗,這有如記憶的學習,就只是書本的、二手的知識。這種方式是無效的。只有時時刻
刻觀照身心現象,禪修者才能實際親證毗婆舍那智。譬如,若你看著村子的入口,你一定
會看到有人進出村子,你不需要依照書本或聽來的知識。又譬如,你放個乾淨的鏡子在路
旁,任何人經過時,鏡子會自然映現他們的影像。同樣地,若你觀照著出現在六根門的身
心現象,你將會清楚地看見這些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


問題四

問: 如何止息被老虎咬的疼痛呢?
答:這裡有一個問題:怎樣止息被老虎咬的疼痛呢?在尊者底沙的故事裡,他將自己的腿
骨打斷,以便能圓滿他的修行。疏鈔說,尊者抑制苦受,思惟自己的清淨戒行,生起強烈
的喜、悅等等。換句話說,依照疏鈔,尊者底沙是先壓制苦受,然後思惟自己的戒行…。
至於,就如何止息老虎咬的疼痛這個問題來說,如果依據注釋書對於“克服身苦與憂傷"
的理解,我們可以合理地認為,被老虎咬走的那位比丘,乃是透過念處修行,止息了老虎
咬的疼痛。
禪修者仔細地觀照疼痛時,他會發現一般的疼痛會漸漸地消失。這樣的觀照能幫助禪修者
止息疼痛。不過,若定力與觀智尚未成熟,不久後疼痛仍可能會再生起,所以注釋書用“
暫時地去除"一詞來說明。倘若毗婆舍那定足夠成熟,疼痛則會被徹底去除。這也就是何
以在最後一次雨安居時,佛陀能夠在毗婆舍那的幫助下,療癒自己的疾病的原因。
事實上,也可以認為,疼痛是因為思惟自己的戒行,而被去除的。但是在注釋書中,這個
故事本來是用來證明,毗婆舍那有助於疼痛的滅除,所以,較合理的解讀是,比丘乃藉由
受隨觀念處去除被老虎咬的疼痛。


問題五

問:只依藉讀書、聽聞,能夠成就毗婆舍那嗎?
答:不必修習就能體證四聖諦,這樣的見解,應視作一種「戒禁取見」。現今,有些人教
導說,只要聽聞或記憶名、色的特質,就能證悟。他們的意思是,不必修習毗婆舍那,也
無須持戒。對此,我們必須檢驗他們的見解是否為「戒禁取見」。我個人認為,他們的見
解已落入了「戒禁取見」,因為那完全未涉及戒、定、慧。  (◎摘自《轉法輪經講記》)

問題六

問:未依禪那獲得心清淨,能夠修習毗婆舍那嗎?
答:有些人教導說,應該以色界禪那定令心清淨之後,再修習毗婆舍那,否則不可能成就
毗婆舍那。但是,這只是極端的說法。實際上,《清淨道論》明確地說,「近行定」便足
以讓禪修者修得毗婆舍那,乃至證得阿羅漢,因為「近行定」已能淨除五蓋。在《大念處
經》等的經典裡,佛陀也明白指出,觀照四威儀等所得的定力,足以令人證得阿羅漢果。
在《增支部.隨念經》(AN.6.25),佛陀說,以佛隨念所得的定為基礎,可以修成阿羅漢。
注釋書也說:禪修者可藉由隨念佛或僧的功德,令喜生起,接著觀照喜的生滅,直到證得
阿羅漢。  (◎摘自《轉法輪經講記》)

問題七

問:「剎那定」能幫助我們修得「毗婆舍那」嗎?
答:請記住《清淨道論》明確地提到,依據《念處經》的〈界作意章〉,觀照四界時生起
的「近行定」能夠去除五蓋。《清淨道論大疏鈔》解釋說,這不是真正的「近行定」,因
為它不會引生色界「禪那」。但是,由於這種定和真正的「近行定」一樣,能夠鎮伏五蓋
,所以藉由所謂“sadisupacara"的類喻方式,稱它為「近行定」。就毗婆舍那修行的場
合而言,此種定應被稱為「剎那定」。這就是為何我常稱它為「觀剎那定」的原因。有些
人無法了解剎那定。他們認為:剎那定無法引發毗婆舍那;若能夠的話,則一般的學生也
有毗婆舍那智了。
關於這點,我認為,如果學生依照《大念處經》的教法,觀照當下的身心現象,因而修得
足以去除五蓋的定力,他們便能獲得毗婆舍那智。然而,很清楚的是,推理或思考、分析
算數,並不足以降伏五蓋,同時,學生們也未實際地觀照當下的身、心現象。所以說,提
出此諍論的人,必然不懂或不甚了解真正毗婆舍那的修行過程。在《清淨道論》中,「剎
那定」被稱為「剎那的心一境性」,《大疏鈔》將它定義作:「僅住剎那的定」。基於注
、疏,我稱它為「剎那定」。如果他們能了解這一點,就不會感到困惑了。
(◎摘自《轉法輪經講記》)

       在覺照的剎那所引生的定,稱為「剎那定」,此乃禪修者觀照之時才能持續的定。若無此
定,便不能修得毗婆舍那。所以,我們必須令此定的力量強大到足以引生觀智。就未得禪
那而純粹修習毗婆舍的禪修者而言,此「剎那定」將一路引導他,直到他證得道、果。「
毗婆舍那」的修行,並不專注在單一的所緣,而是需要觀照當下生起的種種所緣。無論現
象如何變化,心仍能時時刻刻專注在所緣上。實際修習過的禪修者,對這件事是很清楚
的。    (◎摘自《減損經講記》)


問題八

問:記憶、列舉法數,是否能引生「名色辨別智」?
答:只憑記憶、列舉法數,無法修得「名色辨別智」。唯有當禪修者觀照當下生起的身心
現象,他才能夠辨別名法與色法。這才是真正的「名色法辨別智」。
(◎摘自《轉法輪經講記》)

實際觀照當下的身心現象,方能引生真正的「毗婆舍那智」。「有八十一個世間心,五十
二個心所,二十八種色…」這樣的智性分析、推理或記憶法數,並不能引生真正的「毗婆
舍那智」。此種分析智,只是學習式的記憶(sanna,想),並不是親身體驗所得的智慧。想
想八十一種世間心是哪些,是否我們具有全部的八十一種心,例如:「廣大心」,唯得禪
那者才擁有;「[欲界]唯作心」,雖屬世間心,但卻是阿羅漢聖者才有。人如何直接體
驗自身尚不具有的心呢?此外,在二十八種色法之中,「女根色」唯女眾才有;而「男根
色」唯男眾才有。所以,男眾不可能體驗女根色;女眾不可能體驗男根色。因此,僅是詳
列自身無法直接體驗的法數,怎能算是了知究竟法呢?這不是只是概念知識而已嗎?若老
實地說,答案會是「是的,那只是概念知識」。所以說,很清楚的是,這類概念知識或記
憶,並不能引生「名色辨別智」。事實上,若未實際觀照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禪修者無
法獲得任何的毗婆舍那智。

問題九

問:不需要修習奢摩他、毗婆舍那,就能成為預流者嗎?只要了解老師所教的,就行了嗎?
答:有人或許會說:「剛才誦念的(《轉法輪經》的)巴利經文,並未提到憍陳如尊者修習
毗婆舍那,有提到嗎?他在聽聞《轉法輪經》之同時,或者聽完之後,就證得「預流果」
,不是嗎?那麼的話,其實並不需要解釋憍陳如尊者怎樣修習毗婆舍那,不是嗎?」——
不是的,並非不需要,因為經文已說:應該修習聖八支道。
巴利經典及注釋書提到,應透過修習來斷除苦諦與集諦。許多地方也提及,只有在完成名
為「前分道」的「毗婆舍那道」之後,才能成就「道智」。注釋書並提到,若未觀照身、
受、色、法,則無法修得毗婆舍那智與道智。此外,亦提及了,唯有培養觀照,屬八道支
之一的「念」才會生起。依據這些文獻敘述可得知,若未修習「毗婆舍那」,是無法修得
聖八支道的。所以,我們的結論應是,憍陳如尊者與另外的四位比丘,在聞法的當下,藉
由修習毗婆舍那而證入「預流道」。如果只是聞、解法義,就能成為「預流者」,那麼瓦
(Vappa)與[五比丘中的]其他比丘,就不需那樣麻煩地多修習了兩、三天;佛陀也不會
鼓勵他們這麼做,而應當會重覆地說法,直到他們證得「預流果」。我們應考慮佛陀鼓勵
他們修行而未一再地重覆 說法的原因。所以,很明顯的是,佛陀教導屬“neyya"類的人
(需長時間練習的人),應實踐修習以便能成 為「預流者」。因此,結論是,「不需要修
奢摩他及 毗婆舍那,只要理解老師的說法,就能夠證得預流果」,這樣的教導毫無道理,
亦是在毀壞佛法。如果你相信這樣的講法,你就關閉了自己通往涅槃的道路。
(◎摘自《轉法輪經講記》
 ~感謝Cid提供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