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邊的問題 (The Issue At Hand )
Insight Meditation Center of the
Mid-Peninsula的 Gil
Fronsdal 講師 原著
原始佛法三摩地學會 編譯整理 感謝書會資料的提供
第14章:法念處
佛法要給我們的是一種快樂無苦的內在生命與人生,而獲得這種快樂解脫最直捷的方法,就是覺知我們當下的意念動機。意念就像種子,對我們的痛苦或快樂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們行為背後都有一個深層的意念動機在推動,而做了行為之後,其痕跡或勢力都會像種子一樣被保存起來,形成一種意志習性,而成為我們將來快樂或不快樂的因緣條件。
如果我們常常造作某種的行為或反應,不斷地為那個貪愛或憎恨的意念種子澆水,且形成了強盛的習慣模式、緊張狀態或痛苦回憶,那麼,它們潛藏的苦因種子將來就一定會發芽。然而,如果我們能保持開放、接納的覺知,自然就會施給這些意念種子一些慈愛的養份,那麼,慈愛心中潛藏的快樂、開放、接納等質素,將來就會變成我們生活中越來越頻繁展現的一面。
一般人見不到自己的選擇權,也不相信我們有選擇權,因此在生活中常常盲目地被外在環境所影響,或隨著意志習性自動反應,致使生命困縛在一種僵化、封閉的循環模式中無法提昇乃至超越。正念禪修能讓我們看清──苦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並幫助我們發現那個選擇點,找回主動權。同時,正念禪修還能讓我們了解意念行為立即和長期的結果,然後依此來做抉擇,避免只憑自己的喜好和偏愛做選擇。因此,當我們的覺知力越強,就越能夠避免這種惡性循環的生命窘境,讓我們有更大的選擇自由,創造性地回應當下的一切情境,塑造快樂的人生。
我們可以運用很多方法將‘覺知意念動機’導入正念禪修,以下分成三點來說──
一、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仔細地反照你最深層的意念動機。同樣的一件事情因為不同的意念動機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為了舒緩壓力而精進練習正念禪修,這是出於自私之心,種下的是利己貪欲的因,這種精進只會增長閉鎖、遲鈍的心智。反過來,如果是為了開發慈愛熱誠而修學正念,這種精進是出於服務他人之心,種下的是利他慈愛的因,那麼這種精進則會增長我們開放和靈明的心智。
一般的禪修只覺察內心情緒思想等的表層活動現象,而沒有深入觀察心理活動底層的意念動機,這樣的修學往往陷於自欺而不自知。比如當我們布施時,可能會自認為自己並不求對方回報,可是如果我們能更深入的觀察,就會發現我們仍希望藉這舉動得到一種回饋或滿足,甚至你會發現它們源自於一種深層的不安與恐懼。淺層的觀察與自欺會讓我們不能如實的了解自己、面對自己,並障礙我們深化覺知而獲得覺悟。
我相信每日坐禪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我更相信每天花個幾分鐘進入我們表面貪瞋之心的底層,反照我們最深層的意念動機會有更大的利益。我們可以觀察日常工作、人際往來或休閒生活中的重大活動和決定,比如觀察──它的深層動機是什麼?或它是否和我們某個深層意念動機有什麼間接關聯?同樣地,我們也可以觀察生活中在做一些瑣碎的決定時是什麼意念動機。比如觀察──這個選擇是基於恐懼、憎惡、無聊、嗜好?還是基於慈施或想要有智慧地關懷別人?如果能這樣時時反照自心,那麼即便是去雜貨店購物這種瑣事也可以成為修行的機緣。我們每個人每天同樣都做著一些瑣事,這些不同的瑣碎意念或許未必有好壞之分,可是,不同的意念就必定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不可不慎!
二、 在做任何事之前暫停一下。這樣做能讓我們看清楚我們的意念動機,當然,在做了某個行為之後能覺察並反省動機也是有用的,但是,那有點像把球丟出去之後再設法去攔球一樣困難,因為它的動力已經啟動了。所以,當我們與外在世界互動時,請給自己留下一小點時間,回到自己內心世界來看看。
現代人的生活是忙碌的,所以一開始,練習努力專注於我們當下的動機可能會讓人感到力不從心,因此,建議您可以一次選擇一個活動更仔細地加以觀察,這樣應該會比較好。舉例來說,找一個禮拜,當個鑑賞家,放緩你的腳步,好好地品評你在飲食、購物或清理房子時的意念動機。
三、正念覺知潛藏在言談話語之下的各種意念動機。這是進入我們內心世界最有力的窗口之一。言談話語對於精神修行可以有強大的助力,也可以有強大的破壞力。我們說話時通常是話中有話而不那麼單純真實,因為它深受自我評價、別人的眼光、以及我們的期待與恐懼等所影響或甚至扭曲。所以,如果能清楚說話時的意念是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是真誠的或虛偽的,那麼當我們和他人互動時,就能知道自己是該說話還是該緘默以對了。
有些人害怕覺知自己的意念動機,感覺那樣很累並且好像是在監視自己,其實覺知意念並不會像他們所想的那樣,反到是意念本身的擾動才會讓人疲累不堪。當我們對自己的意念動機變得越來越清醒明覺,一切作為會漸漸不再以自我中心為考量,因此而得到真正的輕安自在,這樣的修學也才會有真實的利益。
朋友!想要修學正念以直達佛法聖道的終極目標──止息諸苦、解脫生死──那要有相當大的奉獻及付出。願您能清醒明覺地專注您的意念動機,並願一切眾生皆能依此而減輕苦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